当前位置:首页 >> 注塑机

王小鲁中国GDP数据存在人为水分声表谐振器

2022-07-08 00:32:44  鑫艺五金网

王小鲁:中国GDP数据存在人为水分

王小鲁:中国GDP数据存在人为水分2014-11-05 23:49:50 分享到:中国改革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小鲁

GDP数据有水分,不能把板子都打在统计部门身上,根本原因跟我们的政绩指标、考核体系有关。如果考核的东西都和GDP有关,事实上就是在鼓励各级政府追求GDP,有时候甚至是不惜手段,用不正确的手段来虚报数据等等。

GDP存在水分,根本上与中国的政绩指标和考核体系有关  长期以来,围绕经济增长率有不少争论。我们的增长率统计是不是可信?是不是准确?由于这是一个高度综合性的指标,是由大量的分向指标汇集而成的,而且涉及到全国无数个生产单位和无数个和经济活动有关的单位和个人,所以统计过程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涉及的方面很多。

GDP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全部生产活动的最终结果。通常有三种方法进行统计:一个是生产法;一个是收入法;一个是支出法。各国根据自己的情况采用的方法不一定相同。中国基本是以生产法为主,但是也用收入法和支出法进行核算。

从理论上讲,三种方法角度不一样,但得到的最终结果应该是一样的。事实上,世界各国谁也不能完全做到这一点。因为统计工作的复杂性,加上方方面面的因素和问题,每一种分向指标的收集整理都有可能存在一定的误差,在计算和统计方法上仍然存在一些值得探讨和需要改进的地方,所以很难做到三种方法完全一致。

总的来说,GDP数据的统计还是在不断改进的,基本上还是一个比较可以信赖的数据。但是,仍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是表现在全国每年GDP增长率和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统计的GDP增长率不一致。每年地方统计的GDP增长率基本上都比全国增长率平均水平要高出2-3个百分点。这个现象是怎么造成的?一个是一些地方政府倾向于夸大自己的政绩,因此干预统计工作,尽量报高不报低。这个现象各级都有发生,特别是在基层单位就更突出。

比如每个县都有统计局,他们对本县经济状况统计得出的初步结果,通常要上报给县委县政府。县里主要领导可能会说,你们的数据是不是统计的太低了?为什么我们的增长率这么低?邻近的那个县怎么就比我们高?你们是不是再重新算一算。这样一来,重新计算的结果通常就把GDP算上去了。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国家统计局采取了一些措施,在每年GDP统计过程当中,要做所谓的“挤水份”的工作。要通过数据分析发现一些不实的虚假的成分,把这部分的成分剔除,如此一来就会导致全国统计的GDP数据低于各省的统计。

李克强总理在辽宁省担任省委书记的时候,有记者问他有关GDP的统计,他曾经讲GDP是一个人造的数据,他更相信的是一些实物数据。比如说发电量、货运量等等。后来就有人把这几个指标叫做李克强指数,这样说也未必准确,但是在实物数据和综合性GDP的数据之间,确实存在着一个很密切的相互关系。有的时候我们通过对实物数据的分析判断经济形势,可能要更准确一些。

1997年电力消费增长率降到4.8%,铁路货运增长率下降到0.7%,说明经济增长出现了显著放缓趋势,但是当年报告的经济增长率是9.3%,继续保持着高水平。由于各项数据都很好,仍然保持着高增长低膨胀,说明现行政策不用做大的调整。结果使我们的决策层错失了一个在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到来之前提早调整宏观政策的机会。事实上人们感受到当时的情况已经发生了变化。

1998年,时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提出经济增长目标是8%。这一年电力只增长了2.8%,铁路货运量降到了负4.6%,说明经济是在下滑。事后公布的统计结果,当年的经济增长率是7.8%,仍然是比较高的增长速度,和政府提出来的8%的增长目标只相差了0.2%。这种情况在我看来是不实的,根据当时电力、铁路货运和主要工业品实物量的增长等一些数据来推算,在3%-4%比较可信。

2002年朱镕基视察国家统计局,留下了四个字的题词叫做“不出假数”,这说明当时的领导人也意识到了统计容易出现不真实的问题,而且这种不真实对宏观政策和整个经济的发展是不利的,有时会造成相当严重的不利。

在以后年份里这种情况变得相对好一些,但也出现过类似的问题,只是程度上没有差那么多。举例讲,2007年电力消费增长率是14.4%,2008年降到5.6%;2007年铁路货运量的增长率是9%,2008年降到5.1%,2009年是0.9%。电力和货运是和经济增长关系最直接的两个指标,虽然两者都出现了大幅度增长率下滑,但是2008年的经济增长率仍然保持在9.6%,2009年是9.2%。在我看来这两年的数据也是偏高的,不太真实。

当数据出现大幅度跳动的时候,我们的统计分析人员有时候可能确实很难判断究竟是数据误差,还是实际情况真的发生了大幅度变动,于是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会把它当做数据误差来进行修正。但是不排除有另外一个可能性,我们统计部门的工作人员也面临一些行政上的压力。

1998年朱镕基总理提出目标的是8%,如果当年统计出来增长率是3%、4%,就会很难看。国家统计局一直在对统计数据做“挤水分”的工作,挤的时候就存在一些人为因素的空间,这就可能导致前面说的结果。

如果存在这种的情况,领导人可能会高兴一点,统计部门的压力也会轻一点,但对经济决策是很不利的。在数据不真实的情况下,政府领导人容易做出不正确的决策,而这种不正确的决策容易导致国民经济本身蒙受损失。

当然,我们不能把板子都打在统计部门身上,根本原因是某些地方政府领导人存在一种过度追求GDP发展的政绩观,这就跟我们的政绩指标、考核体系有关。如果考核的东西都和GDP有关,事实上就是在鼓励各级政府追求GDP,有时候甚至是不惜手段,用不正确的手段来虚报数据等等。

我们虽然一直在讲政府职能转变,各级政府的政绩考核也做了很多的改变,虽然GDP已经不是唯一的考核指标,但是很多考核指标仍然和GDP有密切的联系。比如说要看你的投资,看你的城市化率,看你就业的情况,多看一些指标应该说有所改进,但是这些指标有很多和GDP有关,投资是直接和GDP相关的,城市化率的存量很难一下子改变,每年城市化率提高多少也是和经济增长相关的一个指标。所以现在地方政府的激励机制仍然没有根本的改变,还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

上一篇:华尔街关于2015年中国经济政策十大猜想下一篇:深改组总揽国企改革 重新划定部委分工

磨损试验机

济南液压万能试验机

辽宁试验机

相关资讯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