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抛丸机

构建货币宏观审慎双支柱政策框架0高压开关柜

2022-06-30 10:39:39  鑫艺五金网

构建“货币+宏观审慎”双支柱政策框架

“探索建立‘货币政策+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政策框架”,这是2017年中国金融学会学术年会暨中国金融论坛年会传递出的政策信号。

此次年会上,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陈雨露表示,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宏观审慎政策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金融监管和宏观调控框架改革的重心,中国人民银行明确提出探索建立“货币政策+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政策框架,积极探索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的协调配合。

探索建立双支柱政策框架

在专家们看来,双支柱政策框架的形成,有其发展的时代背景。

“一直以来,我国宏观调控主要依靠货币政策操作来完成既定管理目标,货币政策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积极兼顾控通胀等多重目标,但近年来,在货币政策的实施过程中,也客观上产生了一些问题,如影子银行扩张、资金空转等,这些问题影响了货币政策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效果,并给金融体系的运行带来一定潜在风险。构建双支柱政策框架,既有助于发挥货币政策效率,又有助于防范金融风险。”江山金控集团市场发展部总经理李建军表示。

“双支柱政策框架形成之前,全球央行无论是是实行单目标制还是双目标制,抑或多目标制,都主要依靠货币政策来完成宏观调控和管理。”民生银行(8.540, -0.07, -0.81%)首席研究员温彬表示,近些年来,由于金融创新加快和金融混业经营加速,各类金融衍生品层出不穷,金融市场的发展和产品叠加,客观上加大了金融市场风险,也使得系统性风险在增加。本轮金融危机后,全球央行都突出了宏观审慎管理,注重发挥宏观审慎政策对金融稳定的作用。

近些年,我国金融体系暴露出不少问题,凸显推进宏观审慎管理的必要。就此,光大证券(15.600, -0.01, -0.06%)首席经济学家徐高表示,宏观审慎管理是从宏观角度,以降低金融体系整体风险度为目标所进行的金融监管活动。由于风险在不同金融机构之间有传递及放大的可能,且不同金融机构在金融体系中所居的地位和影响力不尽相同,所以宏观审慎不是微观审慎的简单加总,而需要由专门部门站在宏观金融大局的高度来牵头进行。在我国,人民银行是宏观审慎管理的主要执行者,由央行来统管宏观审慎管理也是国际通行惯例。

宏观审慎的中国实践

近年来,我国央行在探索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时间可以上溯到2004年。2004年,我国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制度,分类开展信贷政策,这体现了宏观审慎政策的思想。

2009年,人民银行开始系统研究宏观审慎政策框架。这一年,在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第四季度例会上,“要研究建立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有效防范和化解各类潜在金融风险,保障金融体系安全稳健运行”的提法引起各界关注,这是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例会首次提出“宏观审慎管理制度”。而此前,央行在当年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首次提出“要将宏观审慎管理制度纳入宏观调控政策框架”,建立宏观审慎管理制度被提上日程。

2011年,我国引入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制度,并在2015年将其升级为宏观审慎评估体系(MPA),当年又将外汇流动性和跨境资金流动纳入了宏观审慎管理范畴。2016年起,人民银行将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机制“升级”为宏观审慎评估(MPA)。MPA已成为“货币政策+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的金融调控政策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机制相比,MPA将对狭义贷款的关注拓展为对广义信贷的关注。在2016年的MPA评估中,银行广义信贷的范围包括贷款、债券投资、股权及其他投资、买入返售资产以及存放非存款类金融机构款项等资金运用类别(不含存款类金融机构之间的买入返售)。

据人民银行统计,2016年年末,银行业表外理财资产超过26万亿元,同比增长超过30%,比同期贷款增速高约20个百分点,但对表外理财业务的风险还缺乏有效识别与控制。因此,将表外理财纳入广义信贷范围有利于更全面地反映银行体系信用扩张状况,更全面地对银行体系实施宏观审慎管理。

因此,自2016年三季度起,人民银行开始就表外理财纳入MPA广义信贷指标开展模拟测算,并加强与市场和金融机构的沟通及预期引导,相关工作进展总体顺利,市场对此已有充分预期,实施条件已经具备。人民银行于2017年一季度MPA评估时正式将表外理财纳入广义信贷范围,以合理引导金融机构加强对表外业务风险的管理。

“将表外理财纳入广义信贷范围有利于更全面地反映银行体系信用扩张状况,更全面地对银行体系实施宏观审慎管理。通过这种方式,管理层能更好地把握整个金融体系的发展态势,更好地把脉金融全局,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发生。”温彬表示。

而近日,业内最为关注的话题就是临近季末的MPA考核。有机构人士表示,预计随着今年一季度末表外理财纳入MPA监管的新规实施,流动性监管指标将较以往更为严格。

宏观审慎政策与防风险

从本轮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来看,现行的金融管理制度在防范系统性风险方面还存在明显不足,突出表现为系统性风险的跨行业和跨时间两方面。为弥补现行金融监管的缺陷,宏观审慎管理以防范系统性风险为根本目标,将金融业视做一个有机整体,既防范金融业内部相互关联可能导致的风险传递,又关注金融体系在跨经济周期中的稳健状况,从而有效管理整个金融体系的风险,最终实现维护金融稳定的目标。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曾在一次论坛上表示:“国际金融危机重大教训之一,是不能只关注单个金融机构或单个行业的风险防范,还必须从系统性角度防范金融风险,而宏观审慎政策正是针对系统性风险的良药。”周小川指出,所谓宏观审慎政策首先是逆周期政策;其次是应对“羊群效应”等市场失效现象,使整个金融市场更加稳健、金融市场参与者更加谨慎;第三是全球化金融市场迅速发展、金融产品和交易日趋复杂,需要制定和实施更广泛的国际标准。

“宏观审慎政策就是从金融系统性稳定的角度出发,在保持微观主体健康的前提下,充分考虑宏观总体的系统性稳定和健康,积极引入逆周期政策框架及各种可能引起系统性风险的因素,对金融体系加以管理。”来自工行的分析人士表示,“加入了这些考量因素后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无疑将更为有效地维护各国金融体系的安全与稳健运行”。

很显然,金融业不断发展带来的新变化和新问题,需要探索建立宏观审慎政策加以应对。不久前发布的2016年第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指出,“随着金融创新和金融市场发展,影子银行体系扩张往往快于传统信贷增长,在中国主要表现为表外业务的快速增长,其顺周期加杠杆、跨市场传播风险、羊群效应等现象也较为突出。将更广泛的金融资产、金融机构、金融市场纳入宏观审慎管理,防范系统性风险是大势所趋。”

“与针对单一金融机构的微观审慎管理不同,宏观审慎管理更需注重风险在金融机构之间的传递。”徐高认为,较小的微观风险通过机构间的传递和放大后有可能会变成较大宏观隐患;机构同时进行的“无害”业务加总起来也有可能引发不小的宏观波动。因此,需要对金融机构的资本充足率和杠杆率提出严格要求,以便在机构层面形成足够资本缓冲来吸收风险,避免风险在机构间蔓延。同时也需要逆周期地调节全系统的资本充足和杠杆水平,以抑制群体非理性行为的产生。在对资本和杠杆做严要求的同时,宏观审慎管理宜在对金融机构行为的监管上保持弹性,留有余地。

上一篇:消费降幅远超投资增幅 工业利润不可持续下一篇:前两月工业企业利润增逾三成创6年最高●

户外什么登山鞋

悍戈

到戈壁沙漠要带哪些装备

户外登山鞋女

户外登山鞋舒服么

相关资讯
友情链接